RCEP15個成員國中生效協定成員數量已達13個;我國出口企業申領RCEP原產地證書和開具原產地聲明26.6萬份、涉及貨值979億元,可享受進口國關稅減讓7.1億元;RCEP項下享惠進口貨值238.6億元,減讓關稅5.2億元……這份RCEP生效半年的成績單令各方矚目,我國不少企業已從RCEP生效帶來的關稅優惠、通關簡化、貿易投資便利等紅利中受益。但必須指出的是,RCEP作為高水平的自貿協定,給中國企業帶來的機遇不是簡單的降關稅,也不是簡單的市場開放,而是創造了一個更大的閃轉騰挪的空間,企業利用其發展的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
眾所周知,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成為全球化大分工再次改變的分水嶺,全球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層面形勢都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此前在國際環境良好的條件下,中國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O后,全球各行各業的產業鏈加工環節都在向中國集聚,這使得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中國企業成為活躍在世界經濟舞臺的重要力量。如今,逆全球化、單邊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區域化布局的趨勢日益明顯,中國周邊尤其是東南亞等國家的制造業出口猛增,這都讓中企不得不思考如何進行更好的國際化布局。中國企業應該主動適應新的國際環境,走出新的全球化布局之路。這個新的路徑,被華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稱為“中國創造、全球制造”。而RCEP的生效給中國企業打造“中國創造、全球制造”的布局提供了試驗田。
其一,在RCEP域內試水“中國創造、全球制造”布局有空間。中國企業可以利用RCEP形成的統一大市場和區域累積的原產地規則,進一步降低資源配置的成本,提高配置資源的效率,形成競爭力更強、成本更低、更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產業鏈布局,創造出新的發展空間。此外,RCEP作為自貿協定,具有法律約束力,能給企業提供一些支持和保護,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同時,在東南亞地區,分布著大量的中國企業建設運營的海外園區,這將為出海企業提供落腳點和避難所。
其二,在RCEP域內試水“中國創造、全球制造”布局有機遇。一方面,發達國家鼓勵制造業回流,這會讓一些基礎薄弱的發展中國家面臨斷鏈風險,還有可能讓它們被甩出國際循環之外,被全球市場遺忘。另一方面,RCEP域內的國家,尤其是越南、柬埔寨等國都在大力吸引外資,這都為中企“走出去”留出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我國可繼續在RCEP域內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中企制造部門在周邊落戶。這不僅可以方便企業獲取勞動力等低成本要素,為中國標準、技術、創新成果傳播奠定基礎,也可以幫助這些國家繼續參與全球市場,為當地建設產業鏈貢獻力量,讓RCEP國家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其三,在RCEP域內試水“中國創造、全球制造”布局有底氣。打造“中國創造、全球制造”布局的要義是在“中國創造”上。近年來,我國的科技創新基礎不斷夯實,水平在RCEP域內可謂處于領先地位。從出臺政策和營商環境來看,我國在科技創新、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大力促進產學研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尤其是在高鐵等一些領域,已經取得優異成果。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升至第12位。從人才儲備方面來看,雖然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但受教育人口在不斷增加,目前中國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數達到2.1億,預計2030年將超過2.5億,可為企業提供大量的研發人員、工程師、管理人員等高素質人才。從管理理念上來看,在過去,中國企業家將卡內基、德魯克經營理念奉為圭臬,而如今,海爾、華為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步被國外企業重視。中國企業的管理理念對于與我國文化理念相近的RCEP國家而言也較容易接受。此外,從品牌角度來看,中國品牌在RCEP國家也享有較高的知名度,東南亞國家民眾為中國企業工作的意愿不斷提高。
需要強調的是,在新發展格局構建背景下,中國企業打造“中國創造+全球制造”新布局時,也不能忽略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生產方式逐步向小批量、多批次轉變,全球消費者個性化、定制化需求日益明顯的趨勢下,一方面我國在引導部分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同時,也可借助相對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推動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型升級為智能制造企業;另一方面吸引智能制造領域的跨國企業來華投資。這不僅可以對沖制造業空心化風險,也進一步夯實了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最終實現建設制造強國的目標。
中國企業的發展得益于全球化,也離不開全球化。經過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歷練,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方式也應該主動完成一次轉型升級。頭部企業應將中國境內的部分產能逐步向產業鏈、價值鏈的上游集聚,而將下游分布到離市場更近的地方,以便深度嵌入到全球制造業生態之中。中國企業若能從這個角度來看RCEP,它就不僅僅是紙上的條文和關稅減讓,而是蘊含無限商機的試驗田。
新聞來源:中國貿易報